孫佳山
數字空間的年俗活動雖以虛擬形式呈現,但其承載的共通情感和文化認同卻是真實而深沉的,而且它在表現形式和表達方式上更靈活,更貼近當代審美,因而能夠廣為流傳。
萬千燈籠飛入夜幕,新年祝福紛至沓來。春節至元宵節期間,大街小巷一片喜慶祥和,數字空間里也洋溢著濃濃節日氣氛。在網絡游戲中,“城市”張燈結彩,民俗活動鑼鼓喧天,人們不僅放飛“霄燈”,借助錦鯉、龍鳳、彩蝶圖案互送祝福,還可以一起觀看虛擬角色的舞獅表演。
近年來,傳統節日元素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直播、短視頻、社交平臺和網絡游戲中,經由數字技術創新演繹,在互聯網上廣泛傳播,迸發出顯著的文化勢能。春節、端午、七夕、中秋,數字空間里的節日活動吸引眾多海內外網友關注,一些國外網友還為此踴躍制作相關短視頻??梢哉f,借助新興媒介技術,廣闊的數字空間擁抱著也創新著傳統節日文化。
從傳播角度來看,媒介技術一直是節日文化傳承的關鍵因素。40多年前,通過電視直播這一當時的先進媒介形式,央視春節聯歡晚會轟動一時,除夕夜自此有了“看春晚”的新年俗;10年前,手機即時通信軟件里的“電子紅包”激發人們參與年俗活動的熱情,大家拼手速、曬祝福,忙得不亦樂乎。新興媒介技術不斷生成的數字空間,使本就具有豐富內涵和多樣形式的節日文化,呈現出更為時尚新穎的當代形態。特別是在春節這一最隆重、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中,數字空間跨越地域分隔,實現了天涯若比鄰般的儀式感和象征性,全家、全國乃至全球華僑華人的鄉情和祈盼,有了更多具象的載體和寄托。
虛擬的數字空間怎樣營造真實的節日味道?媒介技術給出了答案。借助數字文化產業,打造虛擬節日景觀和節日活動,讓數字空間里的節日氛圍越來越具有沉浸感。不少網絡游戲將剪紙、花燈、服飾等非遺元素融入其中,人們可以“身著”節日服裝,放爆竹、打年獸,甚至在逼真復原的北宋汴京城暢游,在數字空間的各個角落邂逅傳統美食。這些充滿國風意蘊的場景、人物、活動,用互動性十足的視聽體驗讓參與者沉浸其中,匯聚起節日特有的喜悅之情。
更重要的是,數字空間悄然將傳統節日的“形式感”不斷升維,使其文化意涵觸達更廣大人群。起初,通過微博話題和微信表情包,節日民俗實現從文字到圖像的立體升級,動靜圖像的表意效果令人耳目一新,使無法見面的人們有了別致的交流方式,因此受到大眾青睞。近幾年,直播和短視頻平臺的節日特效和在線活動,呈現出更為濃厚的節日味道。拍一段視頻,配上或喜慶大氣或動感酷炫的節日“插件”,主人公身后龍騰虎躍,鞭炮齊鳴,拜年視頻也可以媲美特效大片。借助數字空間里的節日活動,不同地區人們之間的地理距離被大幅壓縮,傳統節日文化實現了更為廣泛的傳播。
如今,單純“把節日搬上網絡”的階段已經過去,數字空間與現實世界正在互融互促,共同創新傳統節日文化,為文旅融合提供新動能。今年春節期間,南京秦淮燈會上由非遺傳承人打造的《英雄聯盟》主題燈彩吸引眾多游客,人們感受著秦淮燈彩非遺里的紙扎、繪畫、書法等工藝,網友在家亦可通過線上活動參與其中。這些新形式將秦淮燈彩這項與節日深度關聯的非遺技藝推廣開來。從春聯、福字、餃子等民俗元素,到京劇、昆曲、蘇繡等非物質文化遺產,都借助數字空間實現了現實與虛擬的融會貫通,并以生動靈活的數字文化產品產生更大影響。
數字空間的年俗活動雖以虛擬形式呈現,但其承載的共通情感和文化認同卻是真實而深沉的,而且它在表現形式和表達方式上更靈活,更貼近當代審美,因而能夠廣為流傳。這種當代與傳統的雙向奔赴,深刻印證著傳統文化日用而新、要在傳承中創新的道理。隨著數字文化實踐不斷開辟新境界,傳統節日文化將會在更廣闊的時空萌芽、開花、結果。
免責聲明: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(非駐馬店廣視網、駐馬店融媒、駐馬店網絡問政、掌上駐馬店、駐馬店頭條、駐馬店廣播電視臺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,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。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,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,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:http://www.hainekem.cn/showinfo-33-314793-0.html,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。
責任編輯 / 李宗文